企业动态
首页-- 新闻详情
在大数据推动下我国计量工作信息化建设初探
发布者:永杰友信 | 2019-03-20 15:30:01 | 浏览:2100

在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面对新时期和新形势,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持续深化改革,在优化量值溯源体系、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各项工作中取得成绩,发挥技术保障作用,彰显计量力量,实现计量事业的新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成为开展计量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今经过实践发现,借力大数据和信息平台建设,为计量部门全面提升产品综合质量服务水平,是一条运用“互联网+”创新质量服务监管的新模式。

一、时代背景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发展、机构整合、监管力度加强等因素,各市检验检测系统工作量增长了数十倍,但人员编制却增加较少解决监管力量不足、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必须提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监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以全程高效、便捷、服务为目标,积极推行全程电子化,实现市场主体审批、考核、发照、公示等各个环节全程网上办理,实现企业电子档案的网络化共享与利用,提高行政许可效率,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等文件精神,优化审批流程,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便利化,积极推广网上办事,更好的服务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政策向导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加强相关计量测试、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知识和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

加快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化发展,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支持国有从业机构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从业机构向提供检验检测认证“一站式”服务以及“一体化”解决方案方向发展。

2020年全国计量工作要点》

加强计量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计量器具强制检定业务管理系统应用和推广,加强计量业务数据可视化分析应用。

 

陕西省 《关于做好中国电子质量监督 (е-CQS)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系统全面启用工作的通知》

在全国率先完成了全省域向社会公示系统启用工作。目前该系统已在陕西省全面启动,系统运行顺畅,强检业务申报施检工作快捷方便。

准格尔 《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关于启用e-CQS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系统的通知》

202041日起在全区范围内上线启用“e-CQS国家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业务管理系统”,依托网上平台实现我区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的台账维护、网上约检、预约受理和检定结果登记一网通办。

三、计量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原则

1)实用性和先进性

系统设计开发建议采用目前行业内公认的主流、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开发语言、框架、数据库、中间件等。同时要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实际问题,符合实际情况,追求实际效果。

2)开放性和兼容性

必须兼容总局有关技术标准和我局有关技术标准。能够与总局业务系统、省直有关部门、局现有业务系统、“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有关平台无缝对接、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同时根据用户需要,能够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

3)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从业务、技术、运行管理等方面对项目的整体建设和实施进行顶层设计,充分体现标准化和规范化。数据标准主要参照国家总局有关标准。

4)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系统设计要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一是能够根据业务需要灵活扩展功能模块。二是随时能够根据用户使用量和数据量,对系统架构、并发访问等进行灵活扩展。同时系统应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业务工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能够无障碍对整个系统进行日常维护。

5)安全性和便捷性

从系统结构设计、安全功能、代码编写、日志记录等方面,保证系统整体安全。能够确保系统安全、架构安全、代码安全、数据安全、使用安全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友好的人机交互,使用便捷。本系统使用涉及各个层面的用户,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面使用者的应用水平,充分考虑系统的易用性,保障本系统建成后的应用与推广。人机交互要友好、准确、高效。同时当用户进行相关操作时,系统应有逻辑提示。

6)稳定性和可靠性

系统设计应具备可靠的冗余备份机制,能够满足7*24小时不间断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要求。

四、计量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意义

为做好新常态下的质监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建设与质监事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化促进质监改革发展、推动建设质量强国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发展和创新发展,运用大数据推进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同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工作提出的要求,响应质监总局领导提出的信息化“构建大机制、搭建大平台、整合大数据、促进大融合、保障大安全”五大建设工作部署,着眼于质监系统发展目标,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方法和手段打造质监信息化综合平台,逐步实现服务和监管能力的现代化。

五、计量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重点

按照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原则,作者认为本项目建设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合理划分应用,统筹规划质监工作信息化总体应用架构

要结合市场监管局多年信息化建设经验,通过对综合行政审批总体需求分析,根据不同的功能、数据和流程需求,统筹规划综合行政审批总体应用架构,各类应用依据其特点纳入总体架构,实现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构成完整的应用构件,实现质监信息化应用的规范、有序发展。

构建综合应用支撑云平台,规范统一项目开发和运行环境

以质综合行政审批应用架构为基础,着力构建面向各类系统的支撑平台,并从信息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三个方面入手,按照统一平台架构、统一资源整合、统一认证授权、统一顶层设计、统一任务展现、统一资源共享,“六统一”的建设思路,定义支撑平台的技术环境,新项目均在本平台上开发和运行,实现整体的规范和统一。

整合现有应用系统,进行信息资源规划

本项目即要整合业务系统的功能,同时保证原有系统数据的整合,因此本项目需要对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整体的信息资源规划,梳理出相关功能、相似业务、关联数据、制定标准,以避免功能重复建设,保证数据完整性。

引入先进体系架构,提高兼容性和主动适应性

质监信息系统体系架构经历了由主机终端向C/SB/S的转变,实现了数据和应用的分离,未来将全面推行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进一步实现数据、流程和应用的分离。通过引入先进的并行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理念,ESBGIS等技术,建立综合行政审批应用开发框架,保证应用程序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性能等指标,提高综合行政审批系统随需应变的能力。

统筹兼顾,实现应用和数据库整合

依托综合应用支撑云平台,适时进行应用和数据库的整合,在应用方面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整合,将用户可操作的各类功能自动、动态的推到用户界面中,实现用户和应用关系由“以应用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六、实践分享

北京永杰友信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民生为宗旨并坚持以业务、经营需求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手段,实施服务为重点,并且储备了既熟悉业务又具备精深计算机技术的行业专家和管理顾问队伍,多次承担了“互联网+市场监管”及大数据监管与服务行业、移动监管等多项重点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涉及各级政府、多个行业领域的各大企事业单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北京永杰友信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全面的市场监管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针对市场监管系统计量技术机构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时期遇到的一些列问题,我公司研发了适合市场监督管理工作各种场景的的综合监管业务。其中计量工作信息化解决方案广获好评。

 

系统整体架构

永杰友信研发的计量工作信息化解决方案满足计量日常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根据当前市场流程的技术路线,结合系统建设内容,使系统具有技术的科学性、符合性、先进性等。 信息化建设项目采用SOA的架构体系,使用Java面向对象编程语言,通过可复用的软件开发框架和组件化的积累,形成建设与支持大型IT应用的独立软件基础架构,它是开发、部署、运行和管理各种业务应用系统的一体化基础支持架构,既包括各种业务应用开发运行的基本环境,又包括开发与维护各种业务应用的工具和方法。

技术架构

 

开发环境:开发工具Eclipse,源代码管理工具SVN。

中间件:JDK1.8、Tomcat、卓正文件控件V4.0、流程定义引擎v2.0。

前端界面:HTML5、CSS3、MiNiUI、Ztree。

负载均衡:使用Nginx反向代理实现负载均衡,使用Redis实现session共享。

物理架构

软件元件是怎样放到硬件上的,所有的元件都是物理设备,包括网络分流器、代理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报表服务器、整合服务器、存储服务器、主机等。

逻辑架构设计

逻辑架构:软件系统中元件之间的关系,比如用户界面,数据库,外部系统接口,商业逻辑元件等。本项目逻辑架构图如下:

 

 

逻辑架构设计

该方案逻辑架构包括底层支持(操作系统如UINX、Linux、Windows NT等)、框架后台、数据层、逻辑设计层、逻辑处理层、最终展现层。其中框架层采用J2EE/Java 研发框架、数据库技术、GUI设计模式、Web服务器技术;数据层包括常用数据库(如Oracle、SQL Server数据库)、DM数据库、文本数据源、程序数据源、JNDI链接数据源等;逻辑设计层特点有多语言支持、自主布局、透明制作、B/S端制作、缓存设置、身份验证、管理监控、自动备份等优点;逻辑处理层分为Html解析技术、后台Java执行、后台数据处理等;最终展现层主要体现表单填写、报表查询、自主打印、页面输出下载等。

 

七、计量工作信息化解决方案分析

计量业务综合管理平台作为日常管理计量工作台,以图表形式直观的展示某省计量管理综合信息,可快速、便捷的查询统计所需管理信息。主要包括下列信息:

计量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计量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数据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计量违法行为处罚细则》等计量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国家颁布的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技术规范和计量检定系统表,省内颁布的计量检定规程、计量技术规范等。

某省计量事业发展规划计划

按照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坚持改革创新,协同发展;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强化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健全计量服务保障体系;加强计量战略规划部署;加快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逐步实现从单一计量向多元测量转变,计量管理向计量治理转变,计量支撑向计量引领转变;奋力夯实大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的计量基础及省级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的实施意见

计量人员数据库

计量人员数据库包括:省市县计量行政管理人员、一级二级计量标准考评员、国家级省级计量检定机构考评员、一级二级注册计量师、全省测量管理系统评审员、“一带一路”专家智库、产业计量专家等。

检测人员资质管理功能由各检测机构管理员统一维护管理,可进行科室设置、关联设备、关联项目、上传签名。同时通过数据同步至综合管理平台。

计量基础数据库

建立全省计量基础资源数据库,包括计量技术机构数据库、计量技术法规、技术规范数据库、“双随机一公开”数据库、计量标准数据库、计量人员数据库、计量服务平台数据库、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管理等,其中技术规范库需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计量技术规范管理系统对接。通过与国家、省级进行计量标准信息数据交换,实现计量标准信息落地,多个子系统共用一套计量标准信息,实现唯一数据源的信息更新机制。通过共享接口,对全省的数据分享。

计量技术服务平台

计量服务平台数据库包括:国家级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级省级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评价实验室、省级计量技术委员会等。

由各服务机构管理员统一维护所属的服务机构相关信息,可以添加、修改、删除。同时通过数据交换同步至综合管理平台。

计量技术机构数据库

计量技术机构数据库包括:省市县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建立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专项计量授权企事业单位内部计量技术机构、从事计量技术服务的其他计量校准机构以及第三方计量机构。

计量行政审批事项许可

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核发业务、进口计量器具销售检定核准业务、计量检定员资格核准业务、计量器具型式批准业务、计量标准考核业务、承担国家法定计量鉴定任务的授权。

办理流程

一般办理流程为:申请→受理→考评→审批→制证及送达→归档。具体如下图:

 

计量非行政审批事项许可

注册计量师

《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国人部发〔2006〕40号) 第三条:“国家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入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第四条:“本规定所称注册计量师,是指经考试取得相应级别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并依法注册后,从事规定范围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第十六条:“质检总局为一级注册计量师资格的注册审批机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二级注册计量师资格的注册审批机关,并负责一级注册计量师资格的注册审查工作。” 二、《质检总局关于发布《注册计量师注册管理暂行规定》的公告》(2013年第64号)第三条:“质检总局为一级注册计量师资格的注册审批机关,并负责全国注册计量师计量专业项目考核的管理工作。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二级注册计量师资格的注册审批机关,并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一级注册计量师的注册审查上报工作以及注册计量师计量专业项目考核的管理工作。”

注册计量师是指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并经考试取得相应级别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依法注册后,从事规定范围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级注册计量师申请条件如下:

1)取得相应级别注册计量师资格证书的人员

2)取得所申请注册执业的计量专业项目考核合格证明或《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的《计量检定员证》;
3)受聘于一个经批准或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含企、事业单位设置的计量技术机构)。

二级注册计量师属于其他职权事项,承办级别省级。

办理流程

一般办理流程为:申请→受理→审批→制证及送达→归档。具体如下图:

 

 

计量加油机监管平台对接

加强在用加油机监督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加油机监管相关数据进行对接,包括加油机信息、检查人员信息、地理坐标、检查情况、主要措施、取得成效等,实现互联互通,主要通过以下接口实现。

加油站信息接口

监督检查人员接口

监督监察信息接口

加油站地理坐标接口

 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自我声明

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根据《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有关要求,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在全国全面实施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自我声明制度。

实施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改革商品量计量监管工作的重要举措,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企业守信自律、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抓手。市场监管部门要抓好改革工作落实,营造便利宽松的创业环境和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创造条件,并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具体建设任务:

(一)建立自我声明制度。自愿参加计量保证能力评价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按照《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评价规范》(质技监局量函〔2001〕106号,以下简称《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达到《规范》有关要求的,通过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部门指定的网站进行自我声明,公开承诺企业已达到《规范》要求,其生产的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原质检总局第75号令)的有关规定。声明后即可在生产的定量包装商品上使用全国统一的计量保证能力合格标志(以下简称C标志)。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使用C标志前不再对其计量保证能力进行核查,不再颁发《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证书》。已经颁发的证书,可在有效期内继续使用。公开声明后如企业主体资格、生产的定量包装商品品种或者规格发生变化,企业要及时通过相关网站作出变更或注销声明。

(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通过全面实施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监督“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完善投诉举报机制等有效措施,及时纠正和查处不实自我声明和违规使用C标志行为。合理确定年度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既保证必要的抽查覆盖面和工作力度,又防止检查过多和执法扰民。督促使用C标志的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监管制度,落实主体责任。根据企业需求积极提供相关计量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手段,提升计量管理水平。

(三)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投诉举报机制,畅通计量问题反映渠道,积极宣传引导公众提供违反C标志使用要求的相关线索和信息,及时受理查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违法违规行为,倒逼企业信守承诺,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推动各相关行业广泛开展诚信计量承诺活动,大力推广和规范C标志使用,努力构建企业主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管理的社会共治机制,促进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持续提升计量管理水平。

(四)落实惩戒激励措施。要落实失信惩戒措施,对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未按规定要求进行自我声明而使用C标志,或者按照规定使用C标志后不能履行承诺、存在计量违法违规行为的,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应责令其停止使用C标志。对多次被投诉举报、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生产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对象,适当增加抽查频次,同时将其失信记录纳入同级信用信息平台,强化联合惩戒,形成有效震慑。完善守信激励措施,积极推动将连续3年以上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监督检查合格,且无其他计量违法违规行为的C标志使用企业树立为诚信典型,及时公布守信企业信息,优先为守信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便利,使守信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和实惠。

国家局计量强制鉴定平台对接

国家局计量强制检定平台对接。按照2019年10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发布实施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的公告》(市场监管总局公告2019年第48号)对新版强制检定工作计量器具目录进行管理。

八、经验建议

强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计量工作业务繁多,信息数据较大,信息数据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完善信息化管理中对安全性要求要提升至首位,否则,信息泄漏的危害极大。所以,必须在信息建设中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首先,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制度更标准和规范,从而为信息安全提供保障。其次,在系统中应用权限设置,无授权无法进入管理系统。最后,对信息数据进行特殊加密,即使信息泄漏,窃用者也无法对数据进行解密与挖掘,从而提高信息的安全性,降低系统风险。

根据实际问题推进相关技术研发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开发和拓展,才能实现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对于仍处于传统工作模式,要将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向此倾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量传溯源体系建设,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加强计量监管能力建设,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才能尽快全面实施信息化,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北京永杰友信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400-6371070     010-82601882
       京ICP备0907730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4206号